以案說險丨識破“債務重組”陷阱,守護錢包安全
2025-03-14 23:15 互聯網

近年來,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一些以“債務重組”“債務優化”為幌子的不法貸款中介,他們表面上聲稱能幫助解決債務問題,實則暗藏高額收費陷阱、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甚至可能誘騙消費者參與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興業銀行福州分行溫馨提醒您:學會識破非法金融中介套路,遠離債務重組陷阱。
不法貸款中介的常見套路
1.借新還舊
不法貸款中介往往以“債務優化”或“解決債務問題”等名義,誘導有貸款償還壓力或已逾期的消費者接受其服務。這些中介會為消費者推薦“無抵押信用貸款”,并承諾通過貸款置換原有債務,同時收取高額手續費。這種做法看似幫助消費者緩解壓力,實則埋下更大的風險隱患。
2.提供高息墊資,收取“砍頭息”
部分不法中介以“幫助消費者養好征信”等理由,誘導消費者申請墊資服務。在此過程中,中介首先收取一筆高額墊資費用,待消費者成功申請貸款償還墊資后,又按貸款金額收取服務費,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債務重組”背后的三大風險
1.高額息費加劇還款壓力
不法中介為謀取非法利益,往往收取名目繁多的高額費用,使消費者“債務重組”后的綜合融資成本遠超正常銀行貸款利率。對于收入不穩定或還款能力較弱的消費者而言,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可能導致更大的財務困境。
2.個人信息安全受威脅
消費者在辦理“債務重組”時,需向中介提供身份信息、賬戶信息、家庭成員信息等敏感數據。部分中介因管理不善或為牟取非法利益,可能導致信息泄露甚至被出售,嚴重侵害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3.違約與違法風險
消費者若未按合同約定使用貸款資金,可能面臨違約責任,甚至被要求提前還款,影響個人信用記錄。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消費者可能在中介慫恿下編造虛假材料騙取貸款,這種行為將涉嫌違法,面臨法律制裁風險。
如何防范“債務重組”陷阱?
1.警惕虛假宣傳與誘導
消費者應充分認識到違規“倒貸”行為的風險,警惕不法中介隱瞞不利信息、夸大宣傳的套路。對陌生來電、短信、廣告、社交平臺等渠道推送的“債務重組”“免抵押擔保”等信息應保持高度警惕,切勿盲目相信。
2.選擇正規金融機構
消費者應通過正規金融機構辦理金融業務。在辦理貸款前,務必核實金融機構的資質和信譽,可通過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官方渠道查詢。正規金融機構的服務收費公開透明,能夠有效保障消費者權益。
3.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消費者應妥善保管個人身份證件、銀行賬戶等重要信息,不輕易委托他人代辦相關手續,如發現個人信息泄露或權益受到侵害,應及時保留證據并向公安機關報案。
4.增強金融知識
消費者應主動學習金融知識,了解貸款產品的基本知識和法律關系,掌握貸款合同中的關鍵條款和風險點。在簽訂合同時,應仔細閱讀條款,必要時可咨詢專業人士,確保充分理解并保護自身權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