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驅動+技術革新:紫外光原位固化修復技術迎來新機遇
2025-04-01 10:09 互聯網
引言
2025年兩會期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宣布,今年將再建設改造地下管線15萬公里以上,并推進1000個排水防澇重點項目,以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線”。這一政策的落地,標志著我國城市更新進入加速期,而作為非開挖修復技術的核心代表——紫外光原位固化修復技術(UV-CIPP),憑借其高效、環保、低干擾等優勢,有望在2025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政策紅利:15萬公里管線改造催生巨大市場
1. 城市更新需求迫切
截至2024年,全國已累計改造地下管網約50萬公里,但早期建設的管道因材質老化、腐蝕等問題,結構性缺陷占比高達60%以上。今年新增的15萬公里改造目標中,排水管網占比顯著,尤其是DN400-DN2000管徑的修復需求激增。
2. 非開挖技術成政策首選
傳統開挖修復因交通阻斷、成本高昂等問題逐漸被淘汰,住建部明確要求推廣綠色、智能的修復手段。紫外光原位固化修復技術因無需大面積開挖、施工周期短(僅需3-5小時),成為老舊管網改造的首選方案。
技術優勢:紫外光固化修復的“殺手锏”
1. 高效與環保并行
UV-CIPP技術通過紫外光引發樹脂快速固化,形成高強度內襯管,修復后管道壽命可達50年。相較于傳統方法,其施工能耗降低40%,且無揚塵、噪音污染,符合“雙碳”目標下的環保要求。
2. 適應性廣,質量可控
該技術適用于DN200-DN2000管徑,可修復腐蝕、滲漏、破裂等多種缺陷,且內襯管與原管道貼合緊密,過流能力幾乎沒有損失。通過特定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固化過程影響因素少,修復質量高,綜合缺陷率低于1%。
3. 成本效益顯著
以2024年哈爾濱市阿城區老舊管網修復項目為例,采用UV-CIPP技術修復3466米鋼筋混凝土排水管道,工期縮短至傳統工期的1/3;避免道路開挖、揚塵治理、交通管制等附加成本,綜合節省投資約2000萬元。
行業趨勢:技術創新驅動爆發增長
1. 設備智能化升級
杭州四葉等企業已推出新型集成紫外光固化設備的多功能修復車,智能化大大提高了修復效率和成功率。
2. 材料與工藝突破
開普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光敏型環氧乙烯基酯樹脂的紫外光固化內襯軟管,耐腐蝕性能大幅提升,可應對復雜化學環境,更適合化工園區、沿海地區的排水管網修復。
3. 數字化與標準化融合
住建部要求“先體檢、后更新”,結合CCTV檢測與AI算法精準定位缺陷,推動紫外光修復技術從局部修補向全管線智能化管理延伸。
企業聚焦:開普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紫外光修復技術的領跑者
在政策與技術的雙重風口下,開普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憑借多年深耕非開挖修復領域的經驗,已成為行業標桿。根據北京智研科信咨詢有限公司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地下管網修復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規劃報告》,2023年度中國地下管網修復總里程7413.6公里,其中開挖修復工程量為6791.0公里,非開挖修復工程量622.6公里。開普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向市場供應紫外光固化內襯軟管161.5公里,市場占有率超25.9%。
開普瑞以“專業、高效、責任”為理念,正攜手各地政府與行業伙伴,為15萬公里地下管線改造注入科技動能,守護城市“生命線”的安全與活力。
結語
2025年,隨著城市更新行動的深入推進,紫外光原位固化修復技術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企業協同的三重驅動下,這一綠色技術不僅助力城市韌性提升,更將成為中國基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廣告